廖德宁:中药整合调节助心律失常患者重获健康
新华网上海3月26日电(孙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诱发因素较多,可轻可重,一旦发生恶性的、严重的心律失常,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会很高。近日,第十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上海举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廖德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受到很多限制,在中医药的指导下,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了新进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廖德宁
新华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出现心律失常等状况不可避免,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心律失常带来的影响?
廖德宁:心律失常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很多的心律失常表现形式,如早搏、房颤、室颤等,心律失常可以表现为某一种心脏疾病的症状或者现象,同时又可以是引起某一些疾病的原因,比如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它可以是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的一种症状表现,但同时又是心衰、卒中等疾病的发病原因,所以说心律失常在疾病链中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目前很多心律失常可以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手段达到缓解、治愈的效果。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射频消融方法,可达到较高的预期效果。房颤通过房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方法,70%患者可达到较高的预期效果等。
其实,导致心律失常原因及诱因有很多,病情可轻可重,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心脏疾病造成的,但有的心律失常发生,不仅仅是和心脏有关,更多的是因为心脏以外的一些因素,如劳累、感冒、抽烟、喝酒、饮咖啡等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这需要通过积极纠正心脏外的因素,才会随之改善心律失常。此外,还有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都可以引发心律失常,需要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新华网: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哪些不足?
廖德宁:药物是医生的武器,过去作为心律失常的医生来说,总觉的抗心律失常药是抑制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但通过临床治疗发现抗心律失常药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也会诱发心律失常,诱发的心律失常会是致死性、致残性更强的一种心律失常。比如临床上常使用的一类的抗心律失常药,有可能会诱发如尖端扭转型室速,导致病人因心律失常而死亡。诱发缓慢性心衰,导致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反而死亡。
过去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很多病人会并发室颤,而猝死。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防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转院的过程当中,或者到医院之后,出现心脏室颤猝死,我们常常会预防性地为病人注射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在临床中发现,确实能够很好地抑制室性心律失常,但结果发现这种药普遍使用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猝死率并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增加了,这是因为患者在用药之后会增加心脏的收缩,诱发心跳的停搏。所以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因致心律失常作用或者副作用而受限,需要寻找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新华网:中药弥补了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哪些短板?
廖德宁:我从事心律失常药物临床观察已有很多年,结合国内外专家研究及文献,也有着自己临床的经验和体会。心律失常用药就相当于抗肿瘤一样,如果抗肿瘤的药物还没杀死癌细胞,却杀死了很多正常的细胞,这就会对疾病再次构成伤害。心律失常的用药也如此,如果用药后,正常心脏电流活动被抑制了,那么患者的传导、起搏等整个体系就会被打乱,所以我们应该去开发一些能够选择性地抑制病理性的药。我们过去发现某些中药,如参松养心胶囊,可阻滞心肌细胞多种离子通道,可以放心地让病人长期使用,这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要重新认识中医中药在心律失常的地位。
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不仅仅是某一个通道,如果我们选择性抑制某一个生理的通道,就会导致其他通道功能相近的亢进,这就是一种致心律失常作用。中医中药有个特点,它是多通道的阻滞剂,所有都抑制一点,让其平衡。所以吴以岭院士有一个非常好的理念,由“抗律”到“调律”,以中医传统络病理论为指导,中药整合调节治疗心律失常,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相信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发会有新的突破,帮助心律失常患者重获健康。
上一篇:2味中药煮水喝,强筋健骨,温补肝肾,专克肝肾
下一篇:没有了